我国生物燃料发展前景可期
生物制造蕴含的巨大潜力,使其成为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。近年来,我国生物制造研究取得显著进展,在底层工具、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,一些领域的探索走在世界前列。中国的石油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,并借鉴美国及其他国家的经验探索前行。
在能源供给上,该产业潜力惊人。通过合成生物技术,生物燃料能深度转化为生物质资源,生产出生物柴油、生物乙醇等清洁能源产品,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,推动能源绿色转型。例如,先进生物炼制厂利用废弃油脂等生产生物柴油,在中国部分地区与传统柴油混合使用,有效降低交通领域碳排放量。中国石油在四川成都大邑县成功将生物天然气并入城镇燃气管网,此举无疑为中国在生物天然气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,也标志着中国石油在新能源领域不断深化的布局。中国石化积极推进可持续航空燃料生产。2020年8月,我国首套10万吨/年生物航煤生产装置在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建成,2022年5月进行首批规模化试生产,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生物航煤从规模化生产走向规模化应用。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将生物制造融入现有能源体系。
从生产方式创新而言,合成生物可将微生物改造成“生物工厂”,把简单碳源转化为氢气、甲烷等能源物质,这种生产方式原料广泛且可循环利用,有望突破对化石资源的依赖。我国石油企业也在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,努力在生物制造能源生产技术上取得突破,为规模化生产创造条件。
不过,生物燃料的规模化推广还需应对公众认识不足、信任度低的挑战。同时,企业也因设施适配性等问题不愿轻易改变能源的使用方式。美国在推广生物能源初期也遇到过类似情况。他们通过大量的科普宣传和示范项目逐步改变公众和企业的观念。中国的石油企业也可以借鉴此经验,在能源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中探索生物能源与传统能源的融合应用。
生物能源技术转化效率较低的问题也需要解决。美国、巴西等国家在生物能源技术研发投入、生物质原料收集体系构建以及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有诸多成功经验。我国可以积极借鉴其相关经验,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,建立生物质原料收集预处理产业体系,完善生物燃料相关设施,努力突破瓶颈,推动我国生物制造能源产业进一步发展。